首頁 » 總覽 » 永續報導 » 讓好玩的自然永續 與山相處無負擔
2022-11-25

讓好玩的自然永續 與山相處無負擔

喜愛登山的民眾可能聽過「無痕山林」及LNT(Leave No Trace),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可能還存在模糊的想像。LNT原則源於1970年代的美國,民眾大量走出戶外遊憩,過程中對自然環境所產生的衝擊,讓美國政府從初期制定規範強制要求民眾遵守,後來演變成價值觀的倡導為主,推廣「低衝擊性的遊憩」、「負責任的品質旅行」概念,而台灣則在2006年開始推動概念相近的無痕山林,愛好山林的民眾們又該如何遵循?或許知名山岳攝影師雪羊的觀點,也能給大家一個方向。

台灣登山文化「轉大人」中!與LNT有什麼不同?

戶外登山文化早年進入台灣時,其實是「全塑」文化!包括各樣專業登山用品到服飾,多以防水禦寒便攜等需求而打造。然而雪羊分享到,無痕山林的概念並不是嚴格的環保,嶄新的觀念是需要不斷透過參與者間的彼此影響,讓每個登山者能理解並參與,在「滿足旅遊的需求同時保護環境」。

原始LNT原則中,建議登山隊伍在草原間分散行走,不重複踩踏同一路線以降低環境負荷,然而台灣並沒有如美國大草原式的自然環境,最適合的做法是持續行走在既有山徑、不往外擴張路徑範圍,把對環境的影響維持在同一區塊;又或是LNT原則中建議將排遺全數帶出山林,雪羊也提到,考量台灣推廣現況及民風,使用固定的排遺空間以及挖貓洞,應是目前最適宜的方式。

圖片來源:pixabay

登山看到垃圾到底該不該撿?

日益更新的登山文化觀念的轉變,再到日前沸沸揚揚的「酒瓶事件」讓不少登山者產生一個疑惑:看到垃圾到底該不該撿?雪羊也分享到,如以維護文史遺跡的觀點來說,從遺留在山上的物品可以呈現出當時的生活背景及推斷可能的歷史脈絡,以往開發時遺留下來的物品,如果沒有立即的重大破壞性,他傾向將它們留在原地。

此外,登山遊憩過程中所產生的垃圾也鼓勵「自產自攜」!攜帶合適適量的登山設備及消耗品,降低在山上產生更多垃圾的可能性,把自己製造的垃圾自行攜帶下山,也不在山林中焚燒或掩埋,諸如此類的行動指引參考,多以維持山林原貌及不擴大影響範圍為方向。

你可能沒想到的無意識行為!尊重山林及其他使用者

人一旦進入山林,一定會造成可大可小的影響,在本身的可控範圍內,讓其他使用者也能享受到舒適的大自然體驗,是無痕山林不可或缺的精神。雪羊也特別提到,現今人手一機的社交便利性,也讓山林面臨不可控的壓力,所謂的「秘境」或「私房」的景點,都變成大家轉換成社群流量的工具,也間接的增加了景點受影響的可能性,也許登山者可以多點思考不過多在社群上渲染,也是一種維護山林的方式。

雪羊仍不忘提醒山林活動時,需考慮到其他使用者的感受,及是否造成困擾、影響到環境中的動植物,保有一份彼此尊重的心,不隨興地做出影響水源品質、大聲放音樂、深夜暢聊等行為,享受山林同時保護山林。

圖片來源:pixabay

 

雪羊分享如何與山相處無負擔,都在恆好玩Youtube官方頻道,點擊下方「我有興趣」立刻觀看!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數字焦點
0
%

歐盟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歐盟委員會於2019年12月提出綠色政綱,目標是要在2050年使歐洲成為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此項目標正式寫入2021年7月生效的《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具體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5%。